2003年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投资高潮,投资规模增势强劲,新开工项目迅猛增加,在建工程规模扩大,带动投资品市场购销两旺,建筑业呈现高速增长趋势。
2003年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8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按可比口径计算)。完成竣工产值14988亿元,比上年增加1259亿元,增长9.2%。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近3000万人。仅考虑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下同),共完成增加值7600亿元左右,比2002年增长约8%,实现利润459亿元,增长23.8%,共有企业50568个,从业人数达到2352.71万人,企业平均规模466人,人均利润1951元/人。
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6.35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79亿平方米,增长22.2%。其中:新开工房屋面积14.92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25亿平方米,增长17.8%;投标承包工程房屋面积20.21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66亿平方米,增长22.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11.83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1亿平方米,增长7.4%。
建筑业企业单位工程施工个数984490个,比上年增加72231个,增长7.9%。其中:新开工的单位工程645864个,比上年增加11467个,增长1.8%;投标承包工程535924个,比上年增加54459个,增长11.3%,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54.4%。
分行业看,2003年全年共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3900亿元,同比增长12%,全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4.6万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4600公里,新建铁路投产里程1164公里,电力建设步伐加快,发电量达1.9万亿千瓦小时,增长15.5%,新开工和新投产发电装机均超过3000万千瓦。三峡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投产,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相继开工,水利工程建设各项工程顺利进行。沿海港口建设投资突破200亿元,内河航运建设投资完成50亿元。
建筑业强省作用依然明显。2003年,全国完成建筑业产值排名前八位的省(区,市)为: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四川、北京、上海、辽宁,共完成产值13081.83亿元,占建筑业总产值的60%,共有建筑业企业26333个,占全国总数的52.07%,从业人员1263.1万人,占全国建筑业就业人员总数的53.69%,企业平均规模为480人/公司,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人。其中,浙江、江苏两省业绩突出,总产值分别占全国总产值的13.6%和11.7%,
分地区看2003年建筑业总产值在地区间的分配情况为: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完成12780.71亿元,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58.45%。平均每个省(区,市)完成1162亿元;中部地区(山西、内蒙古、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共完成3716.6亿元,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17%,平均每省完成531亿元;西部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完成3551.34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16.24%,平均每省(区,市)完成355.13亿元;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共完成1816.74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8.3%,平均每省完成605.58亿元。可见,中国建筑业发展,东部地区明显优于其他地区,中部和西部比较接近,东北地区发展势头良好。
以上地区平均总产值与浙江省相比,浙江省是东部地区平均产值的2.6倍,是中部地区各省(区,市)平均值的5.6倍;西部地区各省(区,市)平均值的8.4倍,是东北地区各省平均值的4.9倍。
2003年,全国完成建筑业产值最少的5个省(区,市)依次为:西藏、海南、青海、宁夏、甘肃,完成建筑业产值分别为:11.99亿元、23.99亿元、73.39亿元、104.37亿元、200.32亿元,分别占全国总产值比例的0.06%、0.11%、0.34%、0.48%、0.92%。
2003年中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保持了上升的趋势,按建筑业增加值计算达到28936元/人,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依然是以劳务密集型为主,建筑技术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产值的增加主要靠增加从业人员的数量来实现。同时,不同注册类型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别非常明显,例如2002年,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92844元/人,公海赌赌船jcjc710集体企业则为55670元/人,约为国有企业的60%,按建筑业增加值计算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23724元/人,集体企业为14682元/人,也约为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的60%。2003年建筑业企业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83245元/人,比上年增长9.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109053元/人,比上年增长17.5%。
2003年,全国人大对《建筑法》贯彻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建设单位规避招标、肢解发包、任意压缩价格和工期、拖欠工程款等突出问题,以及《建筑法》的处罚力度、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国人大决定将修改《建筑法》列入本届人大立法计划。
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有形建筑市场与招投标监管机构基本脱钩,做到机构分立、人员分开、职能分离、财务分设。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大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92个案件受到专案稽查。建筑市场信用体系逐步形成,执业资格制度进一步完善。2003年,建设部颁发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与国家工商总局联合颁发了《建设工程施工专业分包合同示范文本》、《建设工程施工劳务分包合同示范文本》。总结北京经验,推行劳务企业分包,规范工程分包行为。积极推进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改革的试点工作,总结推广了湖北、上海、深圳、珠海、厦门等地的经验。落实《关于深化中央施工企业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5个省(区、市)出台了勘察设计企业改革方案和实施意见,勘察设计、施工企业改革稳步推进。
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得到加强。在建工程质量事故和投诉明显减少,全年共处罚工程质量责任主体2604起,处罚总额7705万元。部分专家对斜坡建筑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由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的意见》,指导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管理工作。
安全生产监督成效显著。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建设部组织进行了建设系统安全生产大检查,全年组织了27个检查组,对建筑施工、城市燃气、风景名胜区等进行了3次安全生产检查,督促各地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对9家特级、一级施工企业给予了停业整顿和降低资质等级处罚,吊销了277名项目经理、监理工程师的执业资格证书。严肃查处了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事故和厦门禾山镇村民自建厂房施工坍塌重大伤亡事故,并处理了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上海轨道交通事故中有6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安全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2003年建筑工程百亿元产值死亡率为6.42,低于2002年水平。
与上年相比,2003年全国固定资产价格上涨2.2%,涨幅比上年扩大2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上涨0.8%,二季度上涨1.3%,三季度上涨2.4%,四季度上涨4.1%。其中,占国家资产投资总额60%以上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价格上涨4.2%,涨幅比上年扩大3.2个百分点,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约2.5个百分点。
2003年上半年,全国建筑业企业被拖欠工程款累计已达到2670.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34.69亿元,增长31.2%,其中:国有建筑业企业被拖欠1689.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4.26亿元,增长22.8%。在全国建筑业企业总体上缴税金、利润总额增长加快的同时,拖欠工程款情况更加严重,且拖欠工程款增长速度加快,拖欠三年以上,久拖不还的比例很大。拖欠工程款的问题愈演愈烈,引发了许多企业拖欠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的问题,给社会稳定带来影响和隐患。
中国目前的建筑市场仍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阶段,市场主体行为不合理,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影响和干扰了统一、开放、竞争的建筑市场的形成。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地方保护或部门保护主义,形成了一个条块分割的行业结构。这个结构具有空间和行业分布上的三大特点。其一,大部分公司属于地方,其业务活动主要在本地区,很难打入外地区。中央所属的集团公司,其实体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各个下属工程局,从业务范围看,也都是地方性企业。其二,部门保护造成很难跨越专业发展业务,因此许多大型企业只是某一专业的建筑业企业,企业的专业范围较窄,缺少综合性企业。其三,无论是哪一种企业,一般都只具备建筑业产业链中某一环节的能力。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建筑市场应采取以下调整措施:一是减少行政审批,放宽准入限制;二是打破市场封锁,破除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三是依法监管,强化市场清出机制;四是对于政府投资工程与非政府投资工程探索不同的管理方式;五是完善市场规则,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六是改革工程造价和勘察设计收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