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赌赌船官方网站新中国成立60年来,科技投入稳步增加,科技事业不断取得重大成果。建国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08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5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2%,比1991年增加0.87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54万人,是1991年的2倍。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明显增长,已成为中国科技人才队伍的主体。目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对科技的重视和科技投入的增加使科技成果大量涌现。建国初期到1978年,我国科技人员成功爆破了和氢弹,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在世界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等一批举世瞩目的尖端技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成果更是层出不穷,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不断升级并全部研制成功。中国科学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科学家一道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在世界上首次构建成功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我国自主研发的“嫦娥”一号绕月飞行成功,“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神舟”五号、六号、七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高性能计算机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位,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超级杂交水稻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对提高我国水稻产量、确保粮食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旧中国的满目疮痍,到建国后的蒸蒸日上;从文革间的横遭摧残,到改革开放后的欣欣向荣,再到新世纪吹响自主创新的号角。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下,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旧中国的科技工作一穷二白。建国伊始,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不足500人。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在京成立,之后各部门各地区相继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以钱学森、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国海外学者纷纷归国效力,政府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我国科技力量得到迅速发展,科技事业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
195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这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是年制定的首个科技发展长远规划―《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多项重大科技任务,建立和发展了我国一批新兴科学技术领域。到文革前,全国科研机构已增至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人员达到12万人,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产业部门、地方科研单位、国防部门五方面组成的科技大军。
这一时期国家重建了科技体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涌现出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1959年,半导体三极管、二极管研制成功,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1960年,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1964年,第一颗装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己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70年代初期,陈景润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这些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我国科技事业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