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和提升建议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09-07

  2023年,笔者参与了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组织的科技创新发展调研,通过问卷调研了近百家不同细分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收集了数十份科技创新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管中窥豹,我们初步了解了新时期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未来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的提升建议。

  从调研情况来看,调研企业均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64.8%的企业科研投入营收占比在3%以上,更有约八成企业准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从细分行业看,工业工程设计企业科研投入较高,九成企业投入占比高于3%;建筑设计、土木工程设计及工程勘察企业科研投入占比分布略为分散。从企业规模来看,科研投入占比和企业规模正相关。营业收入1亿元以下的企业中,42.8%的企业投入占比在3%以上;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投入占比全部高于3%。

  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超八成调研企业表示科技创新方向清晰明确。从细分行业来看,《“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共提到九大科研方向,建筑设计及市政设计企业最倾向于城乡建设绿色低碳技术研究,有超七成企业选择;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创新、城市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技术及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研究方向也均有四成以上企业选择;还有四成以上企业表示未来计划在城市防灾减灾技术集成方向进行尝试。其他细分行业企业在科技创新方向选择上也表现出将业务与绿色化、数字化相结合的积极兴趣。

  双管齐下建设科技创新组织。调研企业在调动内部资源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在积极借助外部力量。近六成企业成立了专职技术研究中心,近八成企业选择与高校、外部企业等合作形成产学研平台。从企业规模来看,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倾向于成立专职技术研究中心及与外部合作。近九成企业对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较为满意。企业研发支持力度不足及高校院所技术与市场脱节是影响产学研合作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分别有五成和四成企业选择。

  科技创新人才不足、科研产出效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不理想是制约科技创新的最主要因素。从科技创新人才来源来看,绝大部分调研企业的科技创新人才以内部培养为主,但在人才数量和质量上面临着多种问题;人才管理方面,人才吸引力不足最突出,有六成企业选择,其中,缺少针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薪酬缺乏竞争性、缺乏中长期激励机制等是主要问题。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制度和流程的不完备是科研产出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仅有26.1%的企业认为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管理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超五成企业表示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不足的问题,占比最高;各有超三成企业认为无明确的转化标准与依据、多数科技成果质量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流程不清晰也是主要问题。从细分行业来看,工业工程设计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较好,30%的企业科技创新营业收入占比超过40%,其他细分行业科技成果创收效果尚不明显。

  学习优秀企业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结合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以及行业调研情况,勘察设计行业需要从科技创新方向和课题规划、科技创新组织和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五方面优化完善,以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果。

  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明确创新方向。企业应该紧跟国家战略导向和相关产业政策,面向市场需求,瞄准前沿领域,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科技创新方向可以围绕技术趋势、市场需求、竞争需要三个维度展开。一般而言,企业科技创新方向有两大类:一类是技术创新,例如绿色低碳、智能建造研究等;另一类是产品创新,例如建筑设计企业可以围绕着高品质住宅、医疗建筑、TOD、城市更新等开展研究,工业工程设计企业可以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聚焦关键技术特别是“卡脖子”技术开展研究,以此打造特色产品。

  创新课题需要上下结合,主航道和微创新并重。科技创新方向明确后,在确定每年实施的科技创新课题时需要上下结合。既有企业谋划的、自上而下提出的聚焦主航道的课题,也要有部门乃至员工谋划的、自下而上提出的微创新课题。公司级科技创新研究课题不宜太多,主要聚焦符合公司发展战略要求、项目收益突出的重大课题,集中资源进行突破。微创新主要鼓励生产部门和员工结合项目需要和工作实践加强技术总结和日常研究,项目数量可以众多,项目收益不大但见效快,以此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良好科技创新氛围的形成。科技创新课题的确定也需要密切跟踪国家、地方和行业科技创新动向,协同内外部资源,积极申请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和企业横向科研课题,一方面可以拓宽课题来源;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科研资金渠道,收获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搭建“1+N+X”多层面的科技创新组织。建立完善企业技术中心或技术委员会(“1”)作为科技创新牵头部门。大型企业具备充分资源,应以建设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目标,配置一定的专职科研人员,实体化运作,主导企业科技创新,负责重大课题实施。在企业技术中心或技术委员会领导下,结合主航道研究方向形成多个专题研究中心(“N”),专题研究中心可以是专职或虚拟。广大中小型企业囿于资源限制,更多采取虚拟研究中心,通过激励考核机制调动生产部门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在日常经营生产的同时兼顾科技创新。在明确“1+N”科技创新组织定位基础上,鼓励员工自发提出课题和自发形成创新小组(“X”),创新小组以微创新为主,立项后企业给予经费支持,以进一步激发内部创新活力。

  加强资源整合,拓展产学研合作深度和广度。企业在充分挖掘内部科技创新潜力的基础上,需要积极展开外部合作,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技术创新公司的合作,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联合开展科技创新项目,打造“开放、流动、合作”的创新平台。科技创新的外部组织模式可以分为三个类别:一是产学研联盟。企业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资源,或是开展项目合作,或是共建机构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二是企业—政府联盟。政府提供资金或者政策支持,企业组建地区级专业技术中心开展科技创新,服务于社会;三是企业联盟。不同企业为了共同目标,通过协议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创新联盟。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方式,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一方面加强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另一方面在内部建立科技研发职业序列,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向创新人才方向发展,鼓励搭建跨专业、跨部门之间的联合创新团队,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团队,推动“研发–工程–研发”的轮岗机制,通过技术人员轮岗参与科技创新工作,促进技术人员了解科技创新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方法,既有助于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选拔和建设,也有助于提高科技创新和工程项目的结合度。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养。企业需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培训,应通过科研实践、工程项目实践、学术交流与合作、专业培训、专题考察等多种途径加快人才队伍成长。同时,企业还需要定期开展技术凝练、知识产权、创新方法、创新逻辑等专题培训,提升技术人员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发挥创新平台作用,积极举办高层次行业论坛、学术会议等。一方面,通过各类学术活动为技术人员提供学习和交流机会;另一方面,通过高层次的学术活动,提升企业的行业技术影响力,有助于“技术大拿”的塑造,有助于创新氛围的营造。

  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企业需要结合科技创新工作的性质特点,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激励和绩效考核机制。薪酬激励方面,对于科技创新人员,可采用绩效年薪制模式优化薪酬结构,既体现保障性,更体现激励性。薪酬分配采取全面激励设计理念,短长结合,既要通过绩效年薪、科研项目产值等体现当前业绩,实现“多劳多得、能者多得”;也要体现科技创新成果带来的中长期收益,鼓励在工程项目中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针对有技术含量和市场前景的创新成果,积极探索产业化发展,采用例如项目收益分红、产业化股权等中长期创新激励工具,实现从过程奖励到效益奖励的转化,激发内生动力。绩效考核方面,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科技创新工作要求应该纳入高级别技术人员的职业晋升标准或者作为技术人员破格提拔的参考条件,将科技创新业绩与员工推优评奖、职位晋升等挂钩,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

  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体系,优化过程管理。建立覆盖从项目立项、项目实施、中期成果评审、结题验收、科研经费管理到项目成果入库、知识产权申报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并结合数字化技术,提高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水平。

  项目组织方面,参照科研院所经验,实现科技创新项目经理责任制。从人事权、分配权、考核权等方面给项目授权,建立柔性团队,让甘于奉献、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人在一起,点燃创新火花,汇集创新合力。建立重大课题“揭榜挂帅”制度,鼓励内部良性竞争。

  项目立项方面,构建自上而下指引和自下而上申报相结合的立项机制。每年定期发布科技创新项目立项调研计划,鼓励各部门和员工结合生产实际提出建议,企业综合考虑项目创新点、项目创新成果转化价值、项目成功率等多方面因素确定立项课题,并明确课题目标、资源投入、实施计划与成果要求,统筹协调企业各方面资源,分级分类、有计划地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项目过程管控方面,强化对科研项目的过程监督管理。动态跟踪科研项目进度、过程成果、项目经费使用以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帮助,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高效推进。加强科技创新项目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监督”实现反馈“零时差”,保障科技创新项目有序推进。

  项目验收方面,注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采取报告会、专家评审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以目标为向导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审核验收,验收以创新成果满足市场需求为标准,注重评估在实践检验中取得的成效。加强创新过程中关键节点成果验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最终科研成果的高质量产出。加强科研项目成果的管理,及时将已结题验收的各类成果进行登记,积极推动科研项目成果向经济效益转化。

  加强转化路径研究。从科技创新成果实用性出发,对市场需求及其面临的内外部风险进行深入调研,提升科技创新研究市场化导向水平。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渠道,积极拓展专利向标准转化、专利向产品转化、专利内部推广应用等转化路径。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互通有无,设置具体落地场景,实现转化。

  加强转化平台建设。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并建立科技创新主体与成果应用主体之间的紧密联系,解决科技创新成果信息与市场需求不对称的问题。平台及时为科技创新机构和人员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进一步基于市场需求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立项,从源头保障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710公海赌船

  健全转化激励机制。一方面强化自主转化,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制度,提高成果推广应用的考核比重,鼓励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积极应用。另一方面,通过企业联盟模式,以技术成果入股与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广泛合作,并根据转化效果对科技创新人员健全奖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加强专利申报的组织、策划,增加有质量的发明专利申报数量。加强重点领域知识产权的布局,梳理企业在重要战略业务方向拥有的核心技术,形成需要保护的技术清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组织对知识产权进行宣传、推广,普及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知识,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提高知识产权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十四五”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规划》指出,勘察设计行业“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行业稳步发展、效益显著提高、勘察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勘察设计行业作为人才密集型和轻资产行业,需要清醒认知和牢牢夯实自身优势,面对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的急剧变化,不断提高策划咨询能力、原创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产业引领和效益提升。(本文作者郭刚系科思顿企业咨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本文由:公海赌赌船广告设计创意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