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用诗句记录下了对人才的渴望和珍惜。
习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这为农村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利用人才,全国各地都进行了探索。昔日脱贫攻坚主战场,今朝乡村振兴谋新局的贵州省,近年来探索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为农村人才培养引入了一泓清泉,为乡村振兴打造了坚实的人才堡垒。
“千好万好还是自己的老家好。”德江县沙溪乡申家村的冉军不止一次这么说过。
今年39岁的冉军曾在宁波的一家五金厂工作了很多年。因为长期在外,冉军和孩子的关系逐渐变得疏远,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后便萌发了返乡的念头。
“我之前就想过酿‘小锅酒’来卖,但是当时村里交通条件不理想,我手里又没什么钱。”冉军无奈地说起很久以前的想法。
冉军口中的“小锅酒”在当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为是群众一小锅一小锅酿出来的酒,所以被称为“小锅酒”。
“过年回家我都差点不认识路了,以前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成了干干净净的水泥路。这些年打工赚了点钱,老家政策和发展前景也可以,我觉得机会来了!”2017年,看到家乡变化的冉军,终于下定决心带着在外务工的积蓄回乡发展。
“冉军有资金、有技术,还有想法,很快就成了我们村的技术指导员,‘小锅酒’能形成标准、技术、度量、坛装、销售‘五统一’的发展模式,离不开他的努力。”申家村驻村张转说。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冉军采取“农户分散酿制,集中窖藏销售”的方式,由党支部引领带动,农户按照标准分散酿制,合作社集中窖藏,统一销售。这种模式有效调动了当地农户居家酿制“小锅酒”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酿酒的行列,户均酿酒量达800斤以上。
“你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来,现在又要回农村去?”这句话对于叶海来说,听得太多了,他本不是当地人,却扎根在了异地他乡的农村里。
走进位于贵阳市白云区麦架镇新村村的贵州雨力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只见各式各样的多肉植物呈现在记者眼前,不远处的叶海正在教当地务工的村民如何养护不同的多肉植物。
“2018年刚开始创业时,面对资金紧缺、技术匮乏的现实情况,我愁得睡不着觉。”叶海回忆道。
新村村党支部书记吴国华说:“在了解到叶海的情况后,我们及时给人社部门汇报了情况。很快,他们就协调相关单位为叶海提供了项目资金80余万元,还组织了农技专家对多肉植物种植进行技术指导。”
如今,通过“党支部+农户”的方式,叶海建成了占地面积1360平方米的多肉植物园艺科普展示大厅和占地5000平方米的小型温室大棚农村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建成后已接待游客1万人以上,净利润达到120万元。
叶海愿把他乡当故乡的情怀让人动容,同样让人热泪盈眶的还有那些在外功成名就,却时刻惦记着家乡的有志之士们。
在安顺市紫云县猫云镇,黄恒礼的名字就是村民的定心剂。2017年从部队转业的他放弃副处级职务的转业安排,一心只想回到家乡为乡亲父老做一些事,但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容易。
2019年6月,由于天气炎热,寄到广东、广西的20件蜂糖李坏了不少,就在大家针对如何赔偿的意见不统一时,黄恒礼二话不说,直接提出全额退款。
“有一次他看到牛肉上有油还有点筋,市场上这种情况很正常,但是他让我们一定要剔除。”黄鹤营村养牛大户黄恒伦说。为了把新鲜牛肉从安顺送到贵阳,有时黄恒礼凌晨两点钟就组织师傅们杀牛,按照客户的要求分割好,再亲自一家一家送上门。
“做生意不能只算经济账,要讲诚信,不能言而无信。”面对市场的挑战,黄恒礼没有一句怨言。
这一件件小事情,村民和顾客都看在了眼里,也记在了心上。时间一长,黄恒礼认真细致、严格把关的服务态度,为他赢得了许多好口碑。在他的带领下,从2019年6月开始,当地已经销售高山小黄牛60多头、红辣椒2万多斤、菜籽油8万多斤、紫云红心薯2万多斤、火花大米2万多斤、黑毛猪100多头、鸡蛋3万多个、土鸡800多只、蜂蜜500多斤,同时安排了50人次贫困户就业。
阵阵桂花香,朗朗读书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成长的季节。走进遵义市播州区中等职业学校,“读好书、做好人、做乡村振兴带头人”的标语在学生电商实践基地走廊上格外醒目,这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长期以来致力于为乡村振兴培育后备力量。
“以后我想做农业,回到村里面做合作社,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用到工作中去。”来自安顺市的秦白金对未来的规划十分清晰。
“我暑假到村里面去实习的时候发现,很多问题还是很棘手,我要把遇到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掉。”秦白金眼神坚定地说。
“我们依托一个双培养教学阵地,一个党群服务中心,一个500亩实训园区,一个乡村振兴教育服务中心,一个电商实训绩效优平台,有效完善了‘教、学、做、评、赛’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作品、产品、公海赌赌船jcjc710商品’的转换,推动了‘产业、专业、企业、职业’的融合。”播州区中等职业学校党委副书记杨金介绍。
把实训园区建在学校里,把实践机会创造在田间地头,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爱农涉农情绪就愈发饱满。据了解,该校在3年时间内培养了乡村振兴骨干后备力量900人,领军人才24人,其中市级领军人才7人,区级17人。
梁光琴是遵义市“双培养”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农村人才,如今的她已成为湄潭县兴隆镇庙堂坝村党总支部副书记。2018年以来,梁光琴利用自己在“双培养”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在企业的支持下建起了“欧标茶园”,“欧标茶园”的打造,让村民每亩茶园可增收3000余元,2020年当地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76.2万元,同比增加131万元。
走进从江县天鹅山生态鸡养殖基地,鸡叫声不绝于耳,随着几声哨响,进食时间到了,只见成群的鸡往不同的鸡舍奔去。
“别看现在欣欣向荣的样子,去年8月左右我真是坐立不安。”该养殖场负责人王春林告诉记者。去年,由于村民不懂规模养殖技术,出现了雏鸡大量病死的现象,死亡率不断增高,大家都束手无策,心急如焚。
此时,贵州省农业职业学院的专家团队正在从江县指导生鸡产业发展,在了解情况后,立即选派两名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入驻该养殖场,开展技术服务。
“他们真是帮了我大忙了,之前让我束手无策的问题,感觉在他们手里轻轻松松就解决了!”王春林说。
当需求与供给撞了个满怀,碰出来的火花将拥有燎原之势的力量。培养农村发展需要的人才、留得下的人才、能解决问题的人才,打造一支靠得住的乡村振兴队伍,是贵州正在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