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76歲的何彪,發如雪,身子硬朗,聲如洪鐘,體態筆直,有越活越年輕的趨勢。
何彪是老師,是苗族蘆笙音樂非遺傳承人,更是學無止境的學生。古稀之年,依舊忙碌,忙著吹蘆笙,忙著傳授技藝,忙著創作樂譜,也忙著品味生活。
在何彪家的客廳裡,擺放了很多“稀奇玩意”。窗邊放著一櫃子形狀各異的小木雕,是何彪四處收集的。客廳擺著他制作的竹筒燈,電視機旁邊靜靜地放著他喜愛的蘆笙。有的蘆笙已經陪著何彪走過半個世紀,有的是他自己從竹子源頭挑回來的,專業定制。
何彪的侄女王潔斌從有記憶開始,她就記得姑父一直與蘆笙為伴:“我從小跟著姑姑、姑父一起生活,他們非常熱愛蘆笙,我還記得小的時候姑父專門有一間專門裝蘆笙的房間,整個房間全是蘆笙。”
蘆笙音樂創作是費時費力費腦的,盡管有書房,他卻喜歡在休息室的床邊創作,累了就躺下休息。被筆墨樂譜圍繞的感覺,對他而言又是一番享受。
在中國大地上,隻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蘆笙。1945年,何彪出生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太鄉林洞村培科屯,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苗族人。逢年過節,寨子裡都會吹起蘆笙跳起舞,何彪的童年就是在蘆笙歌舞中度過。
12歲那年,在父親的指導下何彪學會了吹蘆笙。同年,他買了一把小蘆笙開始參加寨子裡蘆笙文化活動。蘆笙種子從此刻便在在何彪的心中悄悄發芽。
“那時候,我爸爸是寨子裡的‘蘆笙頭’,公海赌赌船jcjc710我就想我必須要把蘆笙吹好,不給我爸丟臉。”
1963年,何彪帶著自己的小蘆笙到桂林民族師范學校讀書並組建了民師蘆笙文藝隊,擔任大隊長的何彪帶著蘆笙隊在桂林初露頭角。
長大后的何彪,人生主要做了兩件事兒,主業教書育人,盡心盡責﹔業余做蘆笙演奏,付出最大熱情。
相比於蘆笙吹奏的傳統模式,他更陶醉於蘆笙的改革。1984年,何彪在家鄉培科首創蘆笙表演改革成功,得到當時區民委梁彬的鼓勵和支持。從此他不再把吹奏蘆笙當做一個業余愛好。
何彪曾編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大苗山)》的蘆笙節目受挫,那時候他便橫下一條心要改良、創新融水苗族蘆笙。從那時起,何彪上山採竹、遠赴貴州求教、自費改良蘆笙、組建培訓蘆笙隊,一步都沒有落下。何彪不只是單純追求吹好一曲蘆笙曲,他探求的是藝術傳承與實用兼顧的創新。
后來,他編導的《笙歌感恩》《苗家脫貧奔小康》節目榮獲得在廈門、貴陽舉辦的全國比賽金獎,《蘆笙歡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更是搬上2020年廣西衛視春晚,讓全國人民聽見了融水蘆笙音樂。
陽光照在蘆笙上,增添了蘆笙的厚重感,因何彪與隊友從未停止過吹奏,其內部的管孔更為通透,傳音效果最佳,音色更為純正。
談及為何一定要對蘆笙進行改革,何彪有他自己的想法:“苗族蘆笙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但是一直都是老方式,現在進入新的時代,蘆笙也要上個台階,傳統文化也要跟上時代,所以想辦法改革蘆笙。”
2021年,融水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對第五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了評審並公示無異議,批准第五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87人,何彪就是苗族蘆笙音樂的傳承人之一。
“以前一心隻想吹好蘆笙,后來發現申請傳承人可以更好地宣傳蘆笙,現在申請成功,我心裡也很高興,我又有新的力量繼續發展蘆笙。”何彪說。
排練后,何彪(中)汗流浹背,一邊喝水,一邊繼續和隊友們討論吹奏方法。融水苗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何彪曾經培訓、帶領的蘆笙隊有貝江長賴村、龍女溝景區、香粉雨卜景區、嘎樂蘆笙隊等12個隊伍。此外,何彪還在桃源山庄建立蘆笙坪,豎立蘆笙柱,向社會提供蘆笙訓練比賽場。他的山庄聚集了一幫熱愛蘆笙的人,總是熱鬧非凡。大家從熟悉樂譜入手,再到吹奏演練,最后移動到蘆笙坪排演出完整的節目。
“2019年,我來到何彪的蘆笙隊,來了就不想走了,何彪他有創意、懂創新、愛蘆笙,就想和他一直配合下去,干到動不了為止。”唐忠賢說。
何彪與蘆笙有著太多故事,而所有的故事超不出兩個字——熱愛。熱愛生活,熱愛生命,雖已年逾古稀,他仍未放下手中的蘆笙,致力於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蘆笙音樂精品。(黃杏俏、蒙成遠、吳明江)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