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群文工作者、资深文化人,罗河笙三十多年来潜心词曲创作,收获丰盛硕果,多首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发表或展演获奖。
他也是一名扎根基层的戏曲理论专家,面对济济一堂的学者专家侃侃而谈,深入解码台州戏曲繁荣发展的文化基因。走下讲台,他拉着二胡和戏迷朋友们哼唱越剧经典唱段,陶醉在传统戏曲的优美旋律之中。
“音乐使我走上了人生中第一个工作岗位,也让我巧遇人生知音,筑就了一个幸福的‘音乐之家’”。在当晚的个人音乐作品专场,罗河笙回顾往昔,“我人生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与音乐有关。”
1980年某天,路桥蓬街一条乡间小道上,一辆手扶拖拉机扬着尘土渐渐驶近,车上堆叠着一箱箱演出行当,蓬街文化站文化员罗河笙和剧团演员们挤在车厢一角,每张脸都透着风尘仆仆的疲惫,他们正赶往下一台演出的村庄。
一年前,刚经历高考失利的罗河笙,为未来一筹莫展的时候,恰好看到了蓬街人民公社(镇)发布戏训班招生的公告,他们将要创办一个人民公社(镇政府)的越剧团。
有着二胡演奏底子的罗河笙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了剧团的预备乐手。一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文化站的招考。
剧团办起来后,他们开启了下乡演出的时光。当时,团里乐队曲谱都由罗河笙亲自印刻。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剧团演提纲戏、折子戏为主,我们大概能演20多本戏,在当地小有710公海赌船名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生活匮乏,而他们的演出足迹遍布蓬街以及周边村庄,为村民送去一道道可贵的“精神食粮”。
下乡演出条件十分有限,演员们几乎风餐露宿。去偏远山村演出,基本就靠搭乘拖拉机,石子路上一路颠簸,卷起阵阵沙尘。一趟下来,所有人的头发都成灰色了,抖一抖全是灰。在乡下演出几天,整个戏班子就在演出庙里打地铺过夜。艰苦的演出环境,没有让罗河笙打退堂鼓,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戏痴”。
1978年,越剧版《红楼梦》重新上映。第一次观影,徐玉兰和王文娟等名伶优美的唱腔、挥舞的水袖,深深吸引了罗河笙。这部电影,他看了多遍依旧回味无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爱上了越剧。
后来,罗河笙有戏必看,只要知道哪个村庄有戏,不管山高路远、夜路难走,他都骑着自行车必去一睹为快。“戏曲打开了我想要探索艺术世界的心门。”
在文化员的工作岗位上,罗河笙更有精力,也更有信心热爱音乐艺术。这期间,他努力提升业务技能,带头组织文艺活动,勤写通讯锻炼文笔,还涉猎词曲创作等,成了单位的“万金油”型人才。
198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转正考试,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凭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高考落榜的他实现了当年了不起的“农转非”梦想,也因音乐爱好结缘红颜知己,组建了一个幸福的音乐之家。
从艺三十多年来,罗河笙从乡镇文化员一步一步走上了镇党委宣传委员、党委副书记、书记等领导岗位。工作岗位的变迁,始终没有改变他热爱音乐创作的初心。
他以笔名“河笙”在《歌曲》《词刊》等各大音乐刊物发表作品,累计创作了100多首词曲作品。音乐也给他的人生道路铺满了鲜花,《唱出渔家好春天》《我们从这里起步》《咱老百姓最懂》《妈妈,我今天不回家》等词曲作品,在浙江省第十届音乐新作演唱(演奏)大赛等多个省级专业音乐赛事获奖。
2019年,罗河笙创作的12首歌曲,被收录于中国当代50位著名作曲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该音乐专辑由中国音乐家协会监制,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
翻看罗河笙的作品,可以发现,许多作品始终不离“家乡”二字。“唯有从心里流淌出来的音乐,才能感动人心。只有扎根土壤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在路桥城乡,越来越多的企业、村庄有自己的厂歌、村歌,其中就有不少作品由罗河笙“量身打造”。“优秀的企业歌曲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是团结职工的黏合剂,而新农村建设当中涌现出来的村歌,则是催人奋进的号角。”
2019年,“路桥区罗河笙词曲创作工作室”设立,集合了汪跃、罗张丹等热爱词曲创作的新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音符共振听众的心灵。
罗河笙退休后,一直奉行“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的理念,作词、谱曲、戏曲理论研究,一刻也停不下来,努力为台州的文艺事业贡献余热。
“越剧起源于绍兴,发祥于上海,传承发展看台州。”2019年,罗河笙带队台州一家民营剧团做客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CCTV11《一鸣惊人》栏目,掷地有声地为家乡戏曲事业鼓与呼。
在他看来,传统戏曲一直牢牢扎根于台州这片民间热土。每逢村庄庆典,台州农村都要做戏,包括庙宇寿日戏、祠堂祭谱戏等,很多村镇都会自发捐款,或是由当地大小企业赞助,请“戏班”助兴,热热闹闹演上数日,村村如此,年年如此。
曾经,他在基层戏曲演出现场发现:“看越剧的基本是老年人,观众有出现年龄断层的迹象。”这一现象引起了戏曲理论界的关注,也引起了罗河笙的担忧。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年轻人的参与度如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早在路桥区文广新局任职期间,罗河笙就觉得他有责任和义务让家乡的戏曲文化惠及后代,于2011年率先在路桥发起“越剧进校园五个一”活动,并收到了一定成效。
2013年,他开始担任台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台州戏曲现象调研中,先后发表了《从新时期越剧文化市场的现状看越剧艺术的传承发展——以台州市越剧文化市场为例》《浅议戏曲文化市场监督的必要性》等论文,参加浙江省戏剧论坛。
在他的工作室、家中书房的案头上,总是堆叠着厚厚的素材资料。有的是手抄撰写的草稿,洋洋洒洒好几页,即使是打印好的文稿,在文字留白处也会留下掩卷沉思的多处笔记。
今年6月,一场在椒江举行的新时代戏曲市场“台州现象”主题研讨会,集合了省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国有院团代表、民营院团代表。
罗河笙带来了刚撰写的调研文章《浅议戏曲文化市场的“台州现象”》。他以“三个化”归纳“台州现象”不断释放新时代价值,即台州人民对越剧文化需求常态化、台州越剧观众群体年轻化、台州观众欣赏越剧水平专业化。
如今,台州戏曲普及渐入佳境。罗河笙也期望,让更多年轻人欣赏越剧、喜欢越剧,“让越剧艺术迎来新一轮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