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的评论中也能够感受到,整部剧的表演、歌曲、舞美……都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精良的制作离不开台前幕后每一位的努力,
*以下内容整理自对中文版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舞美设计Sheryl(刘启薇)、服装设计谢赢瑩、灯光设计杨东青的采访。
在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的舞美设计中,最先确定下来的是色调,以及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感觉。经过讨论和比较,音乐剧选用了比电影更暖的色调,“希望这个舞美视觉上给人一种有希望的感觉,而不要太过于写实压抑。”舞美设计师 Sheryl 说。
其次是定风格。在设计前期,Sheryl 尝试过许多抽象的,有寓意的风格,而最终定在更加贴近电影的这一稿,也是希望能够带观众回到熟悉的《放牛班的春天》的世界。
另外,景片和道具的颜色、纹理、质感,都会对呈现风格产生影响。《放牛班的春天》则是以水彩风格为主,道具经过了做旧,使得整个舞台更贴近四五十年代欧洲的感觉。
为了让转场不拖沓节奏,《放牛班的春天》借助了一些舞台机关,并且对场景进行了简化。但简化不等同与简陋,而使得这些场景更精巧,更具有氛围感。
相较于电影,舞台上孩子们的童声合唱具有更大的现场感染力,除了音乐的编排、孩子们的精彩表演外,其实舞美也在发挥着作用。
在音乐会表演的片段中,一个小小的移动平台会将孩子们推到更靠近观众的地方,让观众更具临场感,仿佛成为演出的一部分,被孩子们的歌声打动。
*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参照的主要是黑白电影《一笼夜莺》,这也是“放牛班”原版电影的原型。
当时二战刚刚结束,人民生活较拮据,没有钱买很多的衣服,于是就发明了通过“假领子”来变换造型。尽管观众可能未必能注意到,但服装设计师仍把这一细节还原在了这次“放牛班”的服装设计中。
除了在纸上绘制设计图稿外,设计师还需要实地考察,跑各种博物馆、服装市场,寻找最贴切的材质和款式组合。从配色到缝纫方法,都要符合《放牛班的春天》的时代背景和温暖的基调。
现代的碎花早已经和“放牛班”所要求的四五十年代的欧洲发生了改变,并且裙子的材质也不一样。现成的服装材料,很难同时满足材质和款式组合在一起的需求,需要反复改版。
为了贴合时代背景,剧中男性演员的裤装都非常肥大,为了更好的呈现效果,演员试装后设计师需要与服装工厂反复沟通,才能调整成最合适的尺度。《放牛班的春天》服装设计,平均每件历经三次调整,当演员穿上衣服,觉得自己就是角色的时候,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就是最大的夸赞。
同时,服装设计也承载着辅助剧情的作用。例如剧中的女性角色莫朗齐夫人,在找到自己的真爱时,穿着的是一套粉色的碎花裙,浪漫,富有春天的气息,与前一套的冬装无论在色彩还是款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服装的变化也暗合着角色心境的转变。
舞美、服装、灯光,是一部音乐剧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三个部门互相之间也要协作。三个部门一致的目标,是与剧目要求的基调相符合。所以在《放牛班的春天》中,灯光也需要实现温暖的、充满希望的感觉。相较于原版音乐剧在一些歌曲上比较自由、浪漫的灯光表现,710公海赌赌船官网欢迎您中文版更加写实,“更像话剧一些”。
中文版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的灯光,最重要的是呈现自然真实的效果。阳光穿过森林、教室的窗户外不同的天色、用室外地砖上的光区分室内室外等场景,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表现场景的同时,对音乐节奏也要进行把握。比如马修老师读孩子们写下的理想的那一幕,追光也是跟随音乐走的。
在这部剧中,“放牛班”的灯光设计杨东青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是大火过后。这一场中灯光达到了他所追求的层次感,场景在各部门的协作下呈现了剧情需要的苍凉感。能够辅助到演员的表演,这也是他成就感的来源之一。
灯光设计也需要与舞美、服装密切协作。比如《放牛班的春天》的舞台上,教室的四扇大窗户包含了室内+室外两个场景的。当这个场景在室内时,光线能够透进来投射出影子,而在室外的时候则是不会透光的。根据这一光线变化的需求,舞美设计也在部分场景中替换或新增了布景的材质。
和服装设计的协作也是如此,服装的颜色、材质会与灯光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服装设计拿不定主意选择哪一个方案时,也会和灯光设计进行讨论。
看了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舞美、服装、灯光设计的分享,大家是不是对这三个音乐剧中的幕后制作岗位有了更多的了解呢?
舞美、服装、灯光,对于一部音乐剧的完美呈现不可或缺。也许观众未必能够直观地体会到他们的工作,但其实他们的工作细致到每一个缝隙。
感谢他们的付出!有了他们的付出,大家走进剧场才能收获难忘的体验。大家在演出结束时鼓的掌,也是送给他们的呀!要是看了音乐剧演出觉得好,请千万不要吝惜掌声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