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赌赌船jcjc710其二,了解了一些香港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后,我觉得留在香港相对于英美来讲会容易一些;第三点是我未来想往实体行业发展,而大湾区的经济建设都比较好,机会也更多一些~
港理的智能服务设计是一年制,班里20多个人,上课模式主要以分组的形式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类服务设计项目。这些项目有的是老师自己的人脉介绍给我们做,有的是和企业合作,比如开学第一周的乐高项目;还有油麻地项目,去探索当地的旅游经济,告诉游客们油麻地的最佳游乐打卡景点。
总体来讲做的项目都是和时下市场非常贴合的,所以我们专业做的作品基本上稍微改一改就能放进作品集拿出去求职或进一步升学用,实用性很强。
之所以说我们专业别具一格,是因为有过横向和纵向上的对比。横向对比上,有时候我会和在英国读书的朋友聊天,这位朋友在爱丁堡大学读服务设计。
当我们聊到有关旅游的项目时,我说我们专业的同学会倾向于用APP来解决问题,我朋友则分享了他们专业会设计让游客们去租一套VR眼镜,让大家在虚拟环境中感受这个城市的古今变化和人文风景,整个方案比较注重解决问题的想象力,可能不会像港理落地性这么强,不会先去看方案的可行性。
纵向上,主要以我们的邻居专业进行对比,分别是创新商业设计、智能系统设计、过渡环境设计。
我们四个专业同样作为港理的新兴专业,但每个专业都有明显的倾向性。我们专业会非常强调服务设计的逻辑性,每一次项目汇报时,老师会非常抠我们的设计节点是不是一环扣一环、程序上是否合理。反正一年的锻炼下来,我的思维确实更严谨了,现在做的东西条理更清晰。
创新商业设计我报过一两节课,结合之前申校时我对这个专业的了解,发现创新商业设计的重心处于“设计流程”的最前端,比如它会教学生怎么去发现市场趋势,这类产品能不能赚钱;智能系统设计的课就非常硬核了,侧重于硬件和软件的交互;过渡环境设计比较偏系统设计,不像我本科学的环境更专注在技术上,它会跳出来看这个社会为什么是这样子的,整个系统如何运作的,视角会更大一点。
我们学校的教学设施是非常棒的,比如你要用电脑的话,每个专业一个电脑房,都是苹果电脑,可以刷卡进入。每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的工位,工位上会有专属的箱子放个人物品,位置很宽敞。
社会资源方面港理还是蛮充足的,快毕业的时候,学校会有很大型的招聘会,而且还能免费预约老师一对一地给你看简历,提供修改意见。像我之前有面试,会去听港理专门的职场培训课,学到的一些技巧也有用到实际的面试上。
目前我也顺利加入到一家法国时尚潮牌眼镜polette,做一名产品设计师。可能大家会好奇我一个学服务设计的,怎么毕业后又跨行做产品设计了?其实这要从我的两段实习经历说起。
在读港理之前,我gap过一年,当时一边在汉艺做作品集一边充实自己的实习。我一开始想做产品经理,于是去了OPPO子品牌Realme。
在将近七个月的实习经历中,我发现产品经理充当的是主要决策和协调沟通的角色。对于刚毕业的我来说,在不太了解其它岗位的情况下,从事这样一个职位,体感有些虚。
后来我对实体经济开始感兴趣,在港理做项目时也接触过,觉得设计师在实体产业里最重要的三要素是市场分析、用户研究和产品的实现。为了更快地get前两项技能,我选择了一家非常有体系的小而美的初创公司,成为一名行业研究员。
实习期间基本上是港理上两天课,再跑到公司上三天班。虽然有点累,但收获颇多:它让我清晰认识到设计师在团队中的位置,和设计师的重要性。
实习公司的整个团队几乎都是理科生,就我一个学设计的。在这样的环境下,跟自己特性和经历完全不同的伙伴接触非常有意义,因为他会反过来告诉我“我是谁”。
很多时候,工程师们更关注怎么做产品,层面在How上;设计师更关注的是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层面在Why和What上,有一种哲学上的考量,非常考验设计师的洞察和思考能力。
有了前两次在产品设计思维上的锻炼,我觉得自己还差“如何实现产品”的能力,涉及到跟供应商交流是没有任何经验的。于是我毕业后的这份正式工作,主要就是想提升这方面的经验。
这样看我的工作经历和我的读书方向好像是分割的,但其实没有。服务设计更像一个CEO,需要统筹整个设计系统,那我现在做的相当于服务设计的其中一个触点,以小见大去了解服务设计。
在我心中,最高境界的设计师,不是单纯地满足别人的需求,而是让用户觉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
这个体会并不是我看了很多书得来的,而是在一个即将来临的台风天,我一个人走进了一家甜品店,坐在榻榻米上,一边吃甜品一边看窗外的天气变化,那个瞬间觉得特别幸福。然后我就突然改变了对设计的理解,过程非常神奇,可能这就是感受的力量。
大学的时候我打辩论,前段时间听我辩论导师的播客,他分享道,当你无法思考时,你需要学会感受。他还建议年轻的辩手多谈恋爱,恋爱可以让一个人感受更丰富。一个谈过特别多恋爱的人和一个没什么生活经历的大一新生打情感辩题,肯定是碾压性的。毕竟很多情感没有办法写成论文,而让观众会心一击的往往是相似经历中流露的同理心。
那对设计师来说也是一样的,最好的灵感就是去看,去感受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产品。
好啦,这些都是我对设计不成体系的小思考,也希望自己的设计认知在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慢慢迭代出2.0、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