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公海赌船“我是一个山里人,从小赤脚走路、吃萝卜干长大,历经各种艰辛。幸好赶上这个伟大的时代,改革开放带来了沧桑巨变,人民生活也越来越好,才有了我今天的成绩,我感恩这个时代。”
他是徐安碧,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全国十大能工巧匠”,侨界杰出人物。从赤脚走山路,到盛装走上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他依然不改人生本色。
走进位于江苏省宜兴市区的徐安碧新家中,已故著名书画家陈大羽先生手书的“艺痴者技必良”映入眼帘。从位于山村里的老宅,到丁蜀镇上的旧居,再到宜兴城里的新家,每次搬家,徐安碧都会首先考虑这幅字如何摆放。
“当年,陈大羽先生送给我艺痴者技必良这句话。这是对我的勉励,更是他自己人生经验的总结。我把它当做自己的座右铭。”徐安碧说。这幅字,如今放在徐安碧书桌的正对面,每天,他都要静静凝视许久。
其实,“艺痴者技必良”正是徐安碧的写照。他自幼喜爱书画,1974年,21岁的他得以进入江苏省陶瓷工业学校学习,档案中一句“该生从小喜欢书画”成为学校看中他的重要条件。
1976年,徐安碧毕业进入宜兴日用精陶厂工作。“日用”两个字可以看出那时对精陶的归类当时精陶只能是“工业产品”,不能是“艺术作品”。
精陶虽然同属于陶,却又不同于紫砂、粗陶、细陶。要将书画艺术移植到精陶坯体上,难度很大。因为精陶坯体表面的化妆土属粉尘状,刀重则易剥落,刀轻则线条不畅,难显精神。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精陶是18世纪才在英国发明的,19世纪30年代才传入中国。它在中国的历史很短,在宜兴就更短了。因此要在精陶装饰上做出成就,没有老本可吃,也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在徐安碧前后进厂的一些有艺术背景的同学纷纷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然而徐安碧却有自己的想法:“精陶也是陶,一样要用宝贵的陶土资源,一样要工人精心烧制,却因是日用品,就只能卖很低的价格。今天陶土资源丰富,这样做倒也罢了,明天陶土资源紧张了,后天用完了,怎么办?”
徐安碧决定闯进那片令许多同行望而生畏的“禁区”,决心在精陶的造型、雕刻装饰上走出一条路来。
工厂的工作并不轻松,徐安碧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没有专门的精陶坯体,他便在废坯堆中寻找有块面的碎片,在上面运刀刻绘。“那应该就是破坏性试验吧,失败可是家常便饭哦。”徐安碧笑言。
在“家常便饭”中,徐安碧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就这样,他经过无数次“破坏性”试验后,终于在精陶坯体上逐步创出了正刀、侧刀、轻刀、切刀等不同刀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众人不同,徐安碧在择器上也独辟蹊径。石刻刀、木刻刀、锯条等不同工具都在他手上飞舞,以达到丰富多彩的刻绘效果。时间一长,他无论是阳刻、阴刻,还是书法、绘画,不需打草稿就能做到心手相应,钢刀所到之处,泥屑脱落,刀下山水花鸟跃然而出。尤其是单刀刻书法,他巧妙地利用精陶材质的特点,大胆在上面抑扬顿挫,正好将线条中刀背一面的微妙残缺,表现得酷似宣纸上的晕墨效果。
将书画艺术效果移植到精陶上,离不开徐安碧的书画功底。进入工厂之后,徐安碧依然住在小山村里。分田到户之后,除了工厂的工作,家里的农活也依然少不了他。到晚上,别人休息了,他不顾一天的疲劳,又开始他的“纸面练兵”。因为他深知要想在陶瓷上有所成就,必须先在纸面上取得成功。
那时,徐安碧家里没有画案,几张桌子大小不一,高低不齐。徐安碧把几张桌子拼在一起垫得一样高,再将纸铺在桌子上开始作画。国画勾、皴、染、点,一步也不能马虎。尤其是染的时候颜色水分饱满,可等干了,墨色又淡了。更需要仔细观察,适时修补。
然而,墨迹干透往往要数小时,这个时候徐安碧只能去睡觉。江南山村的冬夜,湿冷入骨。徐安碧夜间起床也不忘去看看画,一看入神,又拿起笔来,时间分分秒秒过去,等他再回到被窝时,之前焐热的被子又如冰窟了。
徐安碧居住的小山村,离工厂11公里,一来一回就是22公里。他每天骑着自行车来来去去,一骑就是15年。后来,他骑着摩托车来来去去,一骑又是5年。别人看着辛苦,他却自得其乐。
“师法自然。江南山水,一年四时景不同。尤其是雨天,云雾在山间穿行,烟雨中的远山更是一幅绝妙的中国山水画。”雨中的徐安碧经常停下车来,痴痴地品味这人间胜境。雨水打湿了他的衣服,景色却融入他的心底,又流淌在他的手中。
雨中,徐安碧仔细品味着自然界云雾的变化与山水画中水墨的变化有何异同,不时还比划起来。直到今天,徐安碧的手有时会突然在空中比划起来,不用问,那一定是他发现了什么可以入画的美景,或是值得临摹的佳作。“这个时候,我的手就不受大脑指挥了。”
痴于艺,良于技。徐安碧成功地开创了宜兴精陶从一般日用品向高雅艺术品提升之先河。从此,宜兴精陶由区区数元就可买到的“工业产品”发展成几千元、上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高档“艺术作品”。
徐安碧并没有满足于对精陶的开创。宜兴陶瓷艺术有“五朵金花”紫砂陶、精陶、均陶、青瓷、美彩陶,当地从艺术家到工匠,往往只能精于一种,徐安碧却能熟习其三,因为紫砂、青瓷他也经常涉足。
功成名就,徐安碧依然在精研技法的路上。虽然人们总爱称他为“大师”,他却始终不忘工匠本色,每当创作作品,他依然与烧窑工人一起不分日夜地守在窑边,窑内1100多摄氏度的高温,即使在严冬,也让人挥汗如雨。
“与书画陶结缘数十载,痴迷三更灯火五更鸡,然则,每当探微索妙,它却离我很远,久而不悟其道也。”两年前,徐安碧总结自己的从艺经历写下这样一段话,不辞辛劳痴寻艺,探索不辍,悟道不止。这正是徐安碧“艺痴者技必良”的写照。
今年中秋节和国庆节期间,徐安碧的大女儿一家从澳大利亚回国探亲。当初确定探亲日期时,徐安碧毫不犹豫地让大女儿中秋节加上国庆节回来。“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回来更能品味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家庭文化。国庆节更能感受国家富强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变。两个节一起回来,就是要告诉她,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自己是中国人。”徐安碧说。
徐安碧提醒女儿的同时,更在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中国侨界十大杰出人物,“中国”二字在徐安碧心中始终摆在第一位置。作为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更是尽己所能擦亮中国名片。
2003年,刚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徐安碧得知加拿大温哥华老华侨郑凯栋、李秀蓉夫妇因在国内两个地方投资被骗。这对残疾夫妇几乎被骗去半生积蓄,血本无归,却由于国内个别地区的地方保护,致使他们蒙受其恨而无处投诉,准备回加拿大劝说人们不要来华投资。
徐安碧得知情况后和几位法律工作者一起,深入了解事实,并共商对策。随后,他毅然将其案情直书最高人民法院人民监督办公室,通过司法途径尽力帮助郑凯栋、李秀蓉夫妇挽回经济损失。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徐安碧也多次向他们介绍国内的情况,让他们相信祖国的整体投资环境是好的。经过努力,郑凯栋、李秀蓉夫妇挽回了损失,也对祖国的投资环境恢复了信心。
作为侨界代表人物,徐安碧多次应邀赴数十个国家为当地华人华侨进行陶艺创作和书画表演。每到一处,他都要拿出自己的精品送给当地华人华侨机构,受到热烈欢迎。有时当地华人华侨热情邀请徐安碧为他们撰写招牌匾额,徐安碧也在所不辞。
2008年6月,徐安碧的女儿女婿在马来西亚马六甲举行婚礼。当地华人学校得知徐安碧到来,希望邀请他到校讲座,却又担心婚礼前后,徐安碧过于繁忙,不敢轻易邀请。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当地华人学校发出邀请,徐安碧欣然应允,热情为他们进行书画表演、艺术讲座,其技艺与精神令全校师生赞叹不已,次日当地华文报刊还进行了报道。
“为华人学校的学生介绍中华文化,有利于把中华文化的根扎在他们心中,这是我希望看到的。其实,每次向海外华侨华人表演和展示书法国画作品,我都很骄傲、开心。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结。”徐安碧说。
在日常工作中,徐安碧注意到,一些粗制滥造的紫砂产品破坏了宜兴紫砂的形象。在一次展览中,徐安碧看到了制作拙劣的紫砂壶,作者却自诩“国际工艺美术大师”。徐安碧觉得真是又好气,又好笑。“紫砂就集中在宜兴这一小块地方,你说哪来什么国际、九州啊?!”
“当时我就在想,紫砂艺术能够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至少集中了五方面价值,一是稀有紫砂陶土的价值,二是多姿多彩的造型艺术价值,三是独一无二的制作工艺价值,四是高雅精致的装饰艺术,五是书画结合的人文艺术价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紫砂艺术乃至陶瓷艺术都需要不断转型升级,提高工艺水平。粗制滥造的产品、沽名钓誉的伪大师只能害了这个行业。”徐安碧说。
2011年3月,徐安碧赴京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7日,江苏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徐安碧争取到了发言机会。在介绍了陶艺发展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之后,徐安碧也痛陈陶艺行业存在的假冒名人名作等现象,指出行业监管不力、部门责权不明、商业评比泛滥、乱搞技术职称评比、乱封大师头衔等问题。
“陶艺是传统产业,也是特色产业,更是文化产业。建议对陶艺行业生产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珍贵原材料进行监管,防止低水平生产糟蹋资源,对国家级评级进行规范,对商业性评比进行遏制。真正做到传统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精、文化产业做强。”徐安碧建议。
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之后,徐安碧也就陶艺行业发展相关问题提交提案,承办单位与他进行了多次沟通。如今,我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各项评比逐步规范,评审质量逐步提高,中国陶艺大师评审工作提升了门槛,还专门增加了操作考核环节。
近年来,徐安碧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传统文化传承问题。他在提案中建议,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对中小学生和成年人及时补课。要放眼长远,经过几十年的培植与耕耘,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再度辉煌。
徐安碧也注意到,现在民间有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讲者。他提交提案建议,由中央有关部门对民间弘扬传统文化的宣讲者进行整合,对其宣讲内容进行优化,通过媒体进行广泛宣讲,并将宣讲内容制作成光盘,发放到基层社区,让传统文化深入扎根。以“全民阅读”活动为样板,组织全民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古诗词、《弟子规》、《百家姓》等内容。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润物无声。有了它的守候,大家就知道该干什么并自觉去干,大家也明白不该干什么并自律不要去干。这些年,我通过提案等形式为弘扬传统文化做了一些呼吁,以后我还会继续说下去。希望有一天能够看到每一个中国人都把中华传统文化书写在心里,展现在行动中。”徐安碧说。
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宜兴精陶集团总工艺师,“全国十大能工巧匠”、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从事陶艺创作40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侨界十大杰出人物、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