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生活构建邻里与社交关系的起点,随着社区功能逐渐弱化,失去传统邻里关系的人们,急需一个重建“附近”社交的机会。
今天,就来听听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瑞安创智天地公共创新实验室——Meet U Lab的伙伴们,从社区设计的角度出发,聊聊如何为社区注入活力提供一种更有创意和温度的解答。
人们对于“好”的评判存在很多主观影响,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势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家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地殊途同归。
Meet U Lab发起人之一,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吴端老师回到了“人”这一起点作出了自己的解答:“在当前这个时代背景下,用设计思维赋能社区,创建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社区的亲近性’,以及社区如何促成大家的这种关系,是一件非常重要且有挑战的任务。”
同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博士朱明洁老师同样聚焦在人的需求之上,“所谓好的公共空间,需要考虑全龄需求、可达性和开放性。这也是近几年社区生活圈强调的日常生活视角下的规划设计。在附近能够满足商业购物、健身休闲、遛娃、学习工作的需求,去支持人的‘全面向’的生活,空间本身能够传递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也是重要的。另外,好的社区能够透过空间或服务的设计,形成某种社会连接或支持关系。”
从社区的尺度来讲,人的需求如何得到满足?“亲近性”如何得到体现?这就需要设计师们走进社区,去了解生活在社区之中人们的想法。
吴端谈到任教后带领学生做的第一个设计课题——创智天地广场。“当时创智天地只给了一个远景目标,就是让更多人能够在这里停留。”
如此开放的目标需要吴端站在策略的角度去思考“公共空间需要什么”,还要给人们创造“留下来”的理由,同时进行大量的走访调研,尽量多地了解消费者的想法。过程非常挑战,但当时的课题设计成果之一Digital Tree在12年后依旧矗立在创智天地广场上,被需要、被喜爱着。
朱明洁老师在做诸多“睦邻客厅”项目的时候,不仅会和居民进行反复沟通,还会邀请居民一起参与共建。“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即参与式设计’。每一个环节调动居民身体力行地参与,才能让他们对这个空间产生共鸣,有趣的创意会在真实环境里面孕育和生发。”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研究生庄明昱分享了她留学期间的感受,“芬兰有很多普普通通的街口小广场,常常可以遇到精心设计搭建并且维护得很好的小花园,其中有很多是当地居民设计的,深受当地市民喜欢。这样设计既解决了城市空间的问题,同时又带来吴老师说的‘亲近性’的关系。”
可以发现,一个好的社区设计不仅需要设计师的深入思考,还需要居民们加入共同创作。
社区设计的本质,当设计师们把目光从设计本身转移到人身上之后,社区设计最本质的目的自然浮现,即实现人与人、人与空间的连接。“有趣的活动,人性化的设施等等,这些设计都在某种意义上赋能社区,而赋的这个‘能’就是增加人们的‘亲近性’的能力,帮助建立更多人与人、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
因此,当吴端成立Meet U Lab的时候问了自己两个问题。首先,KIC是一个创新的社区,怎么做些不一样的活动能让它更契合这个社区的精神?第二,KIC充满了各种有趣的空间,什么样的活动才能帮助大家了解这个社区,并创造社区亲近性?
“串门儿”活动得以诞生的背后,来自于校企双方看到“联动”对于课程教育和地区发展的必要性。在设创学院和创智天地的大力支持和鼓舞下,公共创新实验室被首先孵化出来,一系列具体探索也相继展开。
“串门儿”是实验室开门的第一件事,后面还会有很多实践。本质是希望通过大学设计知识的外溢、通过物和事的设计,带来一些公共维度的美好创新。
宁津和小韩同学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研究生,也是“串门儿”活动的深度参与者。“这种在不同空间进行不同主题的游牧式 Talk形式,已经不再是一个固定的事件,更像是一种动态的联系,它把KIC全域各种分散的空间和空间里的人与故事都串联在一起了。”聊到“串门儿”,宁津非常兴奋。
小韩同学作为“串门儿”的主视觉设计师,则带着一种浪漫的思考,“小时候会去同学家玩,但现在城市中邻里的互动非常匮乏。在我的理解,串门这个行为中,一伸脚刚刚踏进别人家门的动作最为有趣,这一瞬间的试探是胆怯的、模糊的、让人心跳加速的。”于是,小韩同学将这一瞬间呈现在主视觉里。
一天之内,“串门儿”活动带着诸如健康生活方式、环保、运动等七个现代人较为关注的公共性话题,在七个特别的场地内以一种有趣的形式进行,这是Meet U Lab令人惊艳的创意,同时也是对社区设计如何服务社会的朴素思考。
社区存在的意义正是为了人们可以拥有更美好的生活,而社区设计正是让这个意义能以更具体的方式呈现。希望创智天地和Mee公海赌赌船jcjc710t U Lab这些精心设计的小心思,让那些关于日常生活的美好都能被实现。